亭的模型设计与制作

发布时间:2023-06-13 发布者:陈再发 阅读 : 1761

§1苏州园林建筑欣赏

课    时:共1课时

一、教学目标

将苏州园经典建筑物——绿漪亭作为建筑模型引入建筑及其设计教学的课堂,使教学过程变得更加具体、生动,便于学生将对模型制作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学生通过亲手制作,能对所运用的工具以及制作工艺流程进一步熟悉、改进或创新,促进创造思维的开发;同时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建筑审美情趣,熟悉江南建筑中粉墙黛瓦,水色波光,树声竹影,曲径通幽的传统风格。

二、教学重点

建筑模型--绿漪亭

三、教学难点

苏州园林中各式各样的亭不同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

演示、讲授、问题驱动

五、教学过程

    

苏州古典园林的历史可上溯至公元前6世纪春秋时吴王的园囿,私家园林最早见于记载的是东晋(4世纪)的辟疆园,历代造园兴盛,名园日多.明清时期,苏州成为中国最繁华的地区,私家园林遍布古城内外.16--18世纪全盛时期,苏州有园林200余处,现在保存尚好的有数十处,并因此使苏州素有"人间天堂"的美誉。
☆  中国的造园艺术与中国的文学和绘画艺术具有深远的历史渊源,特别受到唐宋文人写意山水画的影响,是文人写意山水模拟的典范。中国园林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包括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在内的两大系列,前者集中在北京一带,后者则以苏州为代表。由于 、经济、文化地位和自然、地理条件的差异,两者在规模、布局、体量、风格、色彩等方面有明显差别,皇家园林以宏大、严整、堂皇、浓丽称胜,而苏州园林则以小巧、自由、精致、淡雅、写意见长。由于后者更注意文化和艺术的和谐统一,因而发展到晚期的皇家园林,在意境、创作思想、建筑技巧、人文内容上,也大量地汲取了私家花园的“写意”手法。
  苏州古典园林宅园合一,可赏,可游,可居,这种建筑形态的形成,是在人口密集和缺乏自然风光的城市中,人类依恋自然,追求与自然和谐相处,美化和完善自身居住环境的一种创造。拙政园、留园、网师园、环秀山庄这四座古典园林,建筑类型齐全,保存完整,系统而全面地展示了苏州古典园林建筑的布局、结构、造型、风格、色彩以及装修、家具、陈设等各个方面内容,是明清时期(14--20世纪初)江南民间建筑的代表作品,反映了这一时期中国江南地区高度的居住文明,曾影响到整个江南城市的建筑格调,带动民间建筑的设计、构思、布局、审美以及施工技术向其靠拢,体现了当时城市建设科学技术水平和艺术成就。

     苏州古典园林的重要特色之一,是它不仅是历史文化的产物,同时也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载体。表现在园林厅堂的命名、匾额、楹取、书条石、雕刻、装饰,以及花木寓意、叠石寄情等,不仅是点缀园林的精美艺术品,同时储存了大量的历史、文化、思想和科学信息、物质内容和精神内容都极其深广。其中有反映和传播儒、释、道等各家哲学观念、思想流派的;有宣扬人生哲理,陶冶高尚情操的;还有借助古典诗词文学,对园景进行点缀、生发、渲染,使人于栖息游赏中,化景物为情思,产生意境美,获得精神满足的。而园中汇集保存完好的中国历代书法名家手迹,又是珍贵的艺术品,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另外,苏州古典园林作为宅园合一的第宅园林,其建筑规制又反映了中国古代江南民间起居休亲的生活方式和礼仪习俗,是了解和研究古代中国江南民俗的实物资料。

 

 

 

 

 

 

 

 

 

 

 

 

 

苏州园林始于春秋时期就有记载,至明代建园之风尤盛,到清末时城内外有园林170多处。为苏州赢得了“园林之城”的称号。苏州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素来以山水秀丽,园林典雅而闻名天下,有“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的美称。苏州园林还有着极为丰富的文化底蕴,它所反映出的造园艺术,建筑特色,无不折射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和内涵。据有关部门统计每年到苏州来旅游、观赏园林古建筑的中外人士已  达5、6百万人次。他们就是冲着了解苏州人文历史,欣赏苏州的园林古建筑而来的。而古时的苏州是历代的经济、文化、信息的交流中心,许多名人隐士在苏州定居。苏州古城区包括周边县市城镇,先辈们在当时运用精湛的手工工艺——土木营造法,建造了不计其数的经典豪宅和私家园林。这些古建筑就是一本可读的书,它可折射出那个年代的经济、文化的信息,它们是不可再生的历史文化资源和珍贵教材。

在苏州众多的古典园林中,尤为著名的当属拙政园,它是中国私家园林的经典,江南园林的代表,也是苏州园林中面积最大的古典山水园林。拙政园中现有的建筑,至清末形成东、中、西三个相对独立的小园。中部是拙政园的主景区,其总体布局以水池为中心,亭台楼榭皆临水而建,有的亭榭则直出水中,具有江南水乡的特色。池广树茂,景色自然,临水布置了形体不一、高低错落的建筑,主次分明。

 

2.绿漪亭介绍:

绿漪亭,又名劝耕亭,位于拙政园中部大荷花池的东北角,东边山岛之背面,小亭又是分隔东部和中部长廊之端头。这里北倚界墙,南瞰水池和东边山岛。亭西沿着池北的土岸,一溜排着的桃红柳绿伴着小路直通西部,靠界墙则是竹林掩映,极富江南水乡的野趣。绿漪亭是这一带唯一的小筑,亭方形攒尖顶,小巧而端方,使人想起水乡路旁的休息小亭。原先东边亭柱上曾挂有一方板刻:“诗经曰:‘绿竹漪漪。’唐张率诗:‘戢鳞隐繁藻,颁首承绿漪。’此处有水、有竹、有鱼,故名。亭西沿池栽植垂柳、梅花、碧桃,花时灿烂如锦,南岸山林屏障,隔绝繁华,北面翠竹丛丛,顺小径西行,但见芦苇摇曳,别有一番乡村风味,故又名‘劝耕亭’。”由此可知,小亭和枇杷园一样,是当初阐发拙政含义的重要景致。

绿漪亭的造型为方形,攒尖顶,下设坐凳、美人靠,是典型的江南做法,亭凸出水中,点染湖滨,静影沉碧,水乐琅然,颇费心机,使园中的死角回生,情趣盎然。在拙政园的造园艺术中,绿漪亭的建筑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2  亭的构造

课    时:共2课时

一、教学目标

将苏州园经典建筑物——绿漪亭作为建筑模型引入建筑及其设计教学的课堂,使教学过程变得更加具体、生动,便于学生将对模型制作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学生通过亲手制作,能对所运用的工具以及制作工艺流程进一步熟悉、改进或创新,促进创造思维的开发;同时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建筑审美情趣,熟悉江南建筑中粉墙黛瓦,水色波光,树声竹影,曲径通幽的传统风格。

二、教学重点

建筑模型--亭的构造

三、教学难点

亭的设计要点

四、教学方法

多媒体演示

六、教学过程

 

亭的含义
     
“亭者,停也,所以停息游行也。”一般而言,亭子体量不大,具有相对独立而且完整的形象,既可以满足点景观景的需要,又具有供人休息,纳凉避暑的功能,所以无论在传统的古典园林中,或是现代新兴的环境景观中,均能见到各式各样亭。

      亭台楼阁,属于中国传统建筑。它们或面对巍巍群山,或俯视浩浩江湖,或融于园林之中,或踞于市井之上;有的高大壮观,有的小巧玲珑,有的华美辉煌,有的简易朴实。但无论形式如何、位置怎样、都显示出民族的人文特征和风土人情。建筑作为一种文化,表述着人的生活现实和感情语言;作为一种环境,不仅供人居住,而且为人们提供了观赏风景、探幽寻古的适当场所。特别是亭台楼阁,高耸挺立,攀登时会产生“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的心理;一旦登临极目,则可以“望尽天涯路”(晏殊《蝶恋花》)。
     
一、亭台,也叫亭子,简称亭。四周敞开,是一种中国传统的点式建筑,供人停留、观览,也用于典仪,出现于南北朝的中后期。
    
亭一般设置在可供停息、观眺的地方,如山岗、水边、城头、桥上以及园林中。还有专门用途的亭,如碑亭、井亭、宰牲亭、钟亭等。亭的平面形式除方形、矩形、圆形、多边形外,还有十字、连环、梅花、扇形等多种形式。亭的屋顶有攒尖、歇山、锥形及其他形式复合体。大型的亭可筑重檐,或四面加抱厦。陵墓、宗庙中的碑亭、井亭可做得很庄重,如明长陵的碑亭。大型的亭可以做得雄伟壮观,如北京景山的万春亭。小型的亭可以做得轻巧雅致,如杭州三潭印月的三角亭。亭的不同形式,可以产生不同的艺术效果。
    
二、楼阁,可连用,也可简称楼。 是两层以上金碧辉煌的高大建筑。可以供游人登高远望,休息观景;还可以用来藏书供佛,悬挂钟鼓。在中国,著名的楼阁很多,如临近大海的山东蓬莱阁、北京颐和园的佛香阁、江西的滕王阁、湖南的岳阳楼、湖北的黄鹤楼等。
  
三、此外,还有廊。廊是园林中联系建筑之间的通道。它不但可以遮阳避雨,还像一条风景导游线,可以供游人透过柱子之间的空间观赏风景。北京颐和园中的长廊,是中国园林中最长的廊,长廊的一边是平静的昆明湖,另一边是苍翠的万寿山和一组组古典建筑。游人漫步在长廊中,可以观赏到一处处美丽的湖光山色。
   
所以有“亭台楼阁”的叫法,是我国文字讲究对衬,喜用偶字词,是文化上的中庸、平衡的习惯造成的。不能简单的把它们看成是四种建筑格式引自《建筑中文网

亭的特点
     1
、亭的造型相对独立而完整。亭的立面一般可划分为屋顶、柱身、台基三部分。柱身一般比较空灵,台基随环境变化而异。它的立面造型、比例关系比其他建筑更能自由地按设计者的意图来确定。因此,从各个角度去欣赏,都显得独立而完整。
     2、亭的结构形式与构造大多比较简单。亭体不大,用料较少,施工上也比较方便。过去筑亭,通常以木构瓦顶为主,现在多用钢筋混凝土建构,也有用预制构件与竹、石等地方材料的,经济便利。亭子所占地盘不大,小的仅几平方米,因此建造起来比较自由灵活。
     3、亭在功能上主要是为了解决人们在游赏活动的过程中驻足休息、纳凉避雨、纵目眺望的需要,在使用功能上没有严格的要求。单体式亭与其他建筑物之间也没有什么必然的内在关系。因此,可以从园林建筑的空间构图需要出发,自由安排,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园林的艺术特色。
     4、亭的布局位置十分灵活,不受整体格局所限,可独立设置,也可依附其他建筑物,更可结合山石、水体等,充分利用各种奇特的地理基址创造出优美的园林意境。


亭的类型
   
常见的亭分为中式古典亭、西式古典亭、现代亭三种类型。
   1、中式古典亭指中国传统形式的亭,其构造河建造有一套相对固定的模式。中式古典亭的重点在亭顶上,形式有悬山顶、卷棚顶、攒尖顶、歇山顶、盝顶和平顶。其结构形式多为木构瓦顶,在现代则多采用钢筋混凝土仿制的做法。
   2、西式古典亭指具有西方传统建筑风格特色的亭。西式古典亭的亭顶以穹隆顶、多面坡顶最为常见,柱身部分多仿造西方古典柱式的做法。西式古典亭不像中式亭那样飞檐翘角,它给人以敦实稳重之感。其平面形状多为正五边形、正六边形、正八边形和圆形等。
   3、现代亭是当前最具活力和最能发挥设计者想象力的一种建筑形式,要设计出既能适应环境需要,又能表达出设计者的思想感情现代亭,以体现出它的个性所在。
亭的设计要点
   无论在园林中还是在城市广场中,亭的设计要处理好两个方面的问题,即亭本身的造型和位置的选择。
   1、亭的体量造型的确定要与所处的环境相协调,要根据地形大小、性质等,因地制宜。大空间大环境中设亭,其体量不宜过小,有时为了突出亭子的特定氛围,还要就地布置,形成亭亭和亭廊的组群,
   2、亭的材料及色彩的运用。应力求选用地方性的材料,不单独加工,这样即方便,又经济。竹木、树皮、茅草可灵活巧妙的运用,不必过于追求人工的雕琢。有时钢筋混凝土的运用配上合适的色彩,也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3、亭的位置选择要处理好空间的规划问题,无论是山顶高池、池岸水矶、曲径深处,都应使亭置于特定的景物环境当中。运用借景、对景等手法,使亭子的位置充分发挥景观与借景的作用。
   A、山上建亭:
  亭应用于山地时,多用于远眺。特别是山顶上,眺览的范围大,方向多,同时也为了登山中人的休憩提供了一个可观赏的环境。除山顶建亭外,还常于山腰建亭。山腰设亭通常选择突出地段,使景亭不致被树木等其他景物遮挡住,即便于人们在亭中眺望山上、山下的景色,又能使亭醒目突出,成为其他空间的对景。
   B、临水建亭:
   临水建亭不但丰富了水面景观,更为人们创造了独特的休息和欣赏水面景色的空间。临水建亭,越是靠近水面,景观画面以及赏景感受就越好。临水建亭多三面临水或四面环水。如果庭园水体面积不大,水中设亭应注意避免亭处于水面中心的位置,否则会使水面空间显得局促死板,影响整个水面空间的景观效果。
  C、平地建亭:
   平地建亭是城市环境中最为常见的手段之一。平地中的亭,可供人们休息、纳凉、赏景,并成为该环境绿地空间中的构图焦点。实际上,平地上建亭常与其他建筑物组合布置,其造型、材料、色彩须与环境结合起来作统一考虑。
   一个成功的景观建筑作品不仅具有艺术性,而且还应有一定的文化内涵。透过它可以反映出时代的精神面貌,体现出城市特定历史时期的文化积淀。另外,在具体的设计时还应考虑与环境的协调关系,满足环境的整体要求。单纯追求景观个体的完美是不够的,还要充分考虑景观建筑与环境的融合关系。只有这样,才能使所设计的景观建筑物达到适用、经济、坚固、美观的最终目的。

   

 

 

 

 

 

 

 

 

 

 

 

§3  AutoCAD  亭的绘制

 

课    时:共5课时

一、教学目标

AutoCAD基本图形绘制与编辑

任何复杂的工程图形都是由点、直线、圆、圆弧等基本图元组合而成的。可以这么说,我们在企业设计部门或者生产部门见到的二维工程图形,它们基本上都借助AutoCAD软件来绘制并出图的。

    本章设计了六个简单二维图形和一个三维图形的绘制项目,以“任务”为线索,让学生根据“任务”的需求来学习。

休闲亭的绘制

二、教学要点

了解三维绘图的一些基本术语。

掌握三维坐标的应用方法。

掌握“动态观察”的使用方法。

掌握“长方体”、“圆柱体”、“圆锥体”、“球体”等基本实体的创建方法。

掌握利用二维闭合曲线通过“拉伸”、“旋转”、“扫掠“或“放样”生成实体的方法。

掌握实体的“并集”、“差集”、“交集”等几种布尔运算方法。

掌握三维实体的“移动”、“镜像”、“阵列”、“旋转”、“对齐”等操作。

掌握用户坐标系的创建方法。

掌握标注三维对象的方法。

休闲亭三维效果图                                    

休闲亭建模思路

三、教学过程

 【 先了解一些三维建模术语  】

XY平面:X轴垂直于Y轴组成的一个平面,此时Z轴的坐标是0。

Z轴:三维坐标系的第三轴,它总是垂直于XY平面。

高度:主要是Z轴上坐标值。

厚度:主要是Z轴的长度。

相机位置:在观察三维模型时候,相机的位置相当于视点。

目标点:当眼睛通过照相机看某物体的时候,视线聚焦在一个清晰点上,该点就是所谓的目标点。

视线:假想的线,它是将视点和目标点连接起来的线。

和XY平面的夹角:视线与其在XY平面的投影线之间的夹角。

XY平面角度:视线在XY平面和投影线与X轴之间的夹角。

【 三维坐标系及三维坐标 】

平面坐标系的变换和使用方法同样适用于三维坐标系。此外,在绘制三维图形时,还可使用柱坐标和球坐标来定义点 。

【 柱坐标系 】

绝对坐标:XY平面距离<XY平面角度,Z坐标

相对坐标:@XY平面距离<XY平面角度,Z坐标

【 球坐标系 】

绝对坐标:XYZ距离<XY平面角度<和XY平面的夹角

相对坐标:@XYZ距离<XY平面角度<和XY平面的夹角

【 观察三维图形】

AutoCAD提供了很多观察三维图形方法,动态观察是用户控制三维对象的一种有效显示模式。

 

【 基本实体的建模方法】

在AutoCAD   三维建模时,用户可以创建一些基本的三维实体。

          介绍:

          长方体、圆柱体

          圆锥体、球    体、圆环体

【 创建三维基本实体——长方体】

选择“绘图”→“建模”→“长方体”命令 ,或者选择单击“长方体”按钮 。

 

【 创建三维基本实体——圆柱体】

选择“绘图”→“建模”→“圆柱体”命令,或者选择单击“圆柱体”按钮。

 

 

 

【 创建三维基本实体——圆锥体】

选择“绘图”→“建模”→“圆锥体”命令,或者选择单击“圆锥体”按钮。 

 

【 创建三维基本实体——球体】

选择“绘图”→“建模”→“球体”命令,或者选择单击“球体”按钮。

 

 

【 创建三维基本实体——圆环体】

选择“绘图”→“建模”→“圆环体”命令,或者选择单击“圆环体”按钮。 

【 通过二维图形创建实体】

在AutoCAD   三维建模时,用户可以创建一些基本的三维实体外,还允许用户通过拉伸、旋转、扫掠、放样二维轮廓曲线来得到三维实体。

【 通过二维图形生成三维实体——拉伸】

“拉伸”命令可以将2D对象(闭合对象)沿Z轴或某个方向拉伸成实体。

 

 

【 通过二维图形生成三维实体——旋转】

“旋转”命令可以实现将二维对象绕指定的轴旋转,来创建三维实体。

 

 

【 通过二维图形生成三维实体——扫掠 】

“扫掠”命令可以实现将二维闭合对象沿指定路径扫描来生成三维实体。选择扫描的对象时,该对象将自动与用作路径的对象对齐。 

 

 

【 通过二维图形生成三维实体——放样 】

“放样”命令可以实现将多个不在同一平面上的二维对象按照一定的次序连接起来形成的三维实体。

 

 

 

 

 

【 三维实体的布尔运算——并集】

该命令主要用于将多个相交或相接触的对象组合在一起。

【 三维实体的布尔运算——差集】

通过差集运算操作从第一个选择集中的对象减去第二个选择集中的对象,然后创建一个新的实体。

【 三维实体的布尔运算——交集】

“交集”命令可以利用各实体的公共部分创建新实体。

【 三维操作】

在AutoCAD中,可以使用三维编辑命令,在三维空间中移动、复制、镜像、对齐以及阵列三维对象。

【 三维操作——三维移动 】

执行“三维移动”命令时,首先需要指定一个基点,然后指定第二点即可移动三维对象。

【 三维操作——三维镜像 】

执行“三维镜像”命令,可以在三维空间中将指定对象相对于某一平面镜像。

【 三维操作——三维旋转 】

执行“三维旋转”命令,可以使对象绕三维空间中任意轴线(平行于X轴Y轴或Z轴)旋转。

【 三维操作——三维对齐 】

执行“三维对齐”命令,可以对齐对象 。

【 三维操作——三维阵列 】

执行“三维阵列”命令,可以在三维空间中使用环形阵列或矩形阵列方式复制对象 。

【 三维操作——三维阵列 】

矩形阵列方式:

【 三维操作——三维阵列 】

环形阵列方式:

【 创建用户坐标系】

选择“工具”→“新建UCS”→…命令。

【 标注三维对象尺寸】

读者只要掌握变换坐标系以及二维对象标注方法即能迅速掌握三维对象尺寸标注。

 

 

§4《亭的3D建模与渲染》  5课时

第一步:

 

第二步:

第三步:
 
第四步:
 

第五步:
 
 
第六步:
 
 

第七步:


第八步:


 

第九步:


第十步:


 

第十一步:


第十二步:


 

第十三步:
 
第十四步:
 
 

第十五步:
第十六步:


 
第十七步:


 
第十八步:


 
第十九步:
 
 
第二十步:


 

 

第二十一步:


 
第二十二步:


 

 

第二十三步:


 
第二十四步:


 

 

第二十五步:

第二十六步:


 
第二十七步:
 
第二十八步:


 

第二十九步:


第三十步:


 
第三十一步:


第三十二步:


 
第三十三步:


第三十四步:


 

 

第三十五步:


 
第三十六步:


 

 

 

第三十七步:


第三十八步:


 

 

 

第三十九步:


 
第四十步:


 
第四十一步:

第四十二步:

 

 

 

 

 

 

 

 

 

 

 

 

 

 

 

 

 

 

 

 

 

 

§5绿漪亭”模型制作

 

课    时:共5课时

   教学目标:让学生初步了解苏州园林古建筑的营造和基本结构;初步掌握《绿漪亭》模型制作技巧;在熟练掌握该模型制作技能的基础上,举一反三,对《绿漪亭》瓦面的制作工艺进行改进(达到既快又美观);对涂胶工具进行改进或设计出新颖涂胶工具(达到既省胶又美观);通过《绿漪亭》模型制作,激发学生热爱苏州园林、热爱家乡的深厚感情。
教学重点:亭顶制作和底座制作。难点是封檐板、屋脊粘接、瓦片粘接。(注意:指出在以下制作时的粘接材料除需用少量502瞬间胶外,其它都必须用白乳胶粘接。)
  制作工具:
  手术剪或美工剪刀一把、笔形刻刀或美工刀一把、150mm钢直尺一把、小三角尺一把、小票夹数个、电子钳一把、水磨砂纸一小块、50cc一次性注射器一个、切纸刀一把;制作的材料是A4卡纸2张;60克A4纸1张;乳胶50cc;502瞬间胶少许。
  制作步骤:
  1 主框架制作:
  检查上、下底板、坐凳板,组合时其四个孔必须分别对准。
  将加工整形好的四根圆柱分别按上底板、坐凳板、下底板顺序组合安装。注意各部位之间要相互垂直(坐凳板与底板间距10mm)且在各连接部位蘸少许502瞬间胶固化,用胶切勿过量。
  坐凳墙安装,裁取10mm宽的卡纸,其长度根据坐凳面的外切周长确定。边缘涂白胶粘在坐凳面和地板之间,注意在地板周边抛出1mm边。
  2 亭顶制作:
  先将顶架上半瓣中、左、右组合,注意三条底边对齐,留出上肩。
  亭顶架下半瓣中、左、右组合  注意三条底边对齐,留出上肩。              
  顶架上下瓣组合粘胶固定。
  组合顶架与顶板粘合。(以上各部件粘接时要注意对应垂直。)
  粘接封沿板。(先粘贴中间,待四条封沿板中间全固化后再粘其两端 。)                        
  瓦面板三个角整形上翘 。               
  分别将整形过的四块瓦面板粘接在亭顶架的八条肩上并盖住封沿板上。
  裁制1mm宽80mm长卡纸8条制作屋脊。
  将裁好的卡纸条分4层交叉粘贴在亭顶架顶端,第二第三层的两端分别递增伸出3mm,第四层两端分别伸出6mm,再把第四层的两端3mm处折弯至90°用502瞬间胶固化。(飞檐在固化前一定要事先整形其两端圆弧上翘,并对称。)
  3 瓦片制作;
  将切好的瓦片分别粘贴在瓦面板上,瓦条之间的间距为1.5mm。瓦条顶端与屋脊的结合部应用斜口钳剪成锐角,粘贴时不得有空隙。瓦条的末端应该伸出封沿板3mm,并形成弧形。(这里的制作工作量较大,且尺寸精度不容易把握,可以对涂胶工具和瓦片制作工艺进行改进。)
  4 绿漪亭组合安装调整:
  安装西施靠;安装挂落;整形。
  5 绿漪亭上色:
  亭顶为黛色(青灰色)、柱子和亭顶下部是红棕色、坐登和底板也为黛色(青灰色)。以上可喷漆或涂颜料 (其包括油画颜料、丙烯颜料、国画颜料、广告色等)
  如有条件的话再雕刻一些挂落和吴王靠,配上些景观将会把苏州精致的古典园林表现得尽善尽美。
  绿漪亭模型作品点评标准;
  1 外观印象(作品比例协调、外形干净,视觉舒适)          
  2 制作工艺(外形无凹凸、褶皱、划痕、无胶水外溢痕迹)    
  3 色彩还原(色彩搭配和谐、能真实还原或接近实际作品颜色)
  4 仿真程度(从任何角度观赏模型,都能真实反印实际作品的外观)
  5 零件完整(对照图纸,所完成模型应无零部件缺损)       
  《绿漪亭》模型制作课程的教学思考
  课堂教学中共设计的5个与学生的双边活动,分别是模型制作工艺流程的安排、制作工具和材料的选择与使用、制作工艺流程的实践与熟练掌握、制作工具和制作工艺的创意设计以及学生作品的点评。
  《绿漪亭》模型共有54个零件,其制作工序与方法有多种,为使模型制作既有速度,又有精致、漂亮的外观,必须让学生设计出一个合理的制作方法,这里就要指导学生制订一个《绿漪亭》模型制作流程图。同时可以用多种流程图来进行对比,看看哪一个流程图比较合理。
  在整个制作、设计活动中,要让全体学生参与,充分运用手、脑,来感受其制作过程的特性,了解多种工具、材料的使用和两种胶在各部位的粘接工艺。体现了“面向全体学生”的新课程理念,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探索,每个同学都有所收获。
  流程图制订确认后必须严格按照执行。在制作过程中所使用到的工具要了解其功能,熟练掌握使用方法。制作过程中所用的胶合剂也应了解掌握其性能和使用方法和场合,如何扬长避短。
  模型制作课程的教学收获
  1 通用技术学科中的制作和设计环节的教学理念是重实践,尤其是制作工艺、工序、创新构思等,学生最好不要依样画葫芦的向老师拷贝,应该在老师课堂讲授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做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课堂教学中对于创意设计的提倡。新理念提倡“用教材教”,我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重新整合了教材内容。让学生在熟练掌握技能过程的前提下,启发其对所使用的工具、制作工艺进行改造,达到高效、节约、美观。特别是《我的设计思路》的方案的提出更是体现了设计活动的系列性原则,从而使虚拟的创意设计变为直观的操作,更利于学生主动探究、获得发展。
  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上,都能够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充分发挥想象。对学生设计的方案进行点评时,不要急于下结论,应该让学生各抒己见,百花齐放,让学生在比较权衡之中得出其方案是否可行。
  2 活动的安排应该体现系列性原则,这样就使前后知识连贯起来,这也是新课程所强调的,我们的通用技术学习是一个整体,教学中我们既要对每一节课进行设计,也要对整个单元、整册书、甚至整个通用技术学习过程和周边课程进行关注和领会。
  3课程设计充分利用了地方资源,来拓展新课程学习资源,取材方便,学生学习时具有亲切感,其互动空间大,能充分发掘学生的创意。其创意思路表格设计很有新意,把抽象的概念转为具体化。

 


返回顶部 打印 关闭